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
2024年12月13日  
 
隋氏起源之谜
隋氏起源1
隋氏起源2
隋氏起源3
隋氏起源4
莱阳隋氏声明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頁 > 莱阳隋氏声明 【字体:    

今夏以来,关于我莱阳隋氏始祖的身世经历的议论,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特别是对始祖姓氏之争,引起了广大族众的不满。对此,莱阳隋氏文化研究会特表明以下意见。

一、问题的由来

2021年65日,我族隋小光致信固始县杨氏文化研究会、族长杨振声先生,请其帮助确认我莱阳“隋姓是由杨姓改的”历史根据。并望固始县宗亲、家乡姓氏研究会帮助我们寻找隋姓根基,寻根问祖。”(见附件一)

2021年628日,河南省固始县杨氏族长杨振声先生发表《关于“山东隋姓源于杨姓祖籍固始确认之见》,文中称“隋姓是由杨姓赐姓而得。”“隋晓光等人寻根问祖的观点明确,有依有据。现代表固始杨氏文化研究会,代表固始杨氏宗亲,据实予以认同。”(见附件二)

    2021年728日,杨振声先生发表《隋氏族谱的事实与忌讳》,再次认定“隋氏是由杨姓改至,隋族是杨广的后裔。”(见附件三)

综上,经相关人员一番“考证”与“推导”,得出了“莱阳隋氏始祖隋世继姓炀=姓杨=杨广后裔=由固始杨氏剁姓为隋”的不当结论。

二、严正声明:对上述结论或曰说法,莱阳隋氏文化研究会及30余万隋氏族众坚决不予认可并表示强烈反对;对这种无中生有硬改祖宗姓名、私下登门认祖归宗的做法表示强烈遣责;同时请隋小光联系固始方面公开收回已出具的书面证明。

    三、改姓论所依据的族谱资料多为不实

莱阳隋氏,是指以隋世继为始祖,以北宋末年(1120年~1127年)为迁徙时间,以河南省固始县东关鸡市巷为迁出地,以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镇蛇窝泊村为迁入地,以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行村为发祥地,居住在以山东半岛为核心,以鲁、辽两省为重点,以齐齐哈尔、赤峰、承德、沧州、聊城、商丘、阜阳相连之线以东为主要地区的隋氏族群。因其当年诞生地及发祥地均隶莱阳县,又为元代莱阳县首任县尹和世族大家,故称莱阳隋氏。经900年繁衍,该族群现人口30余万。该族群隋氏文化氛围厚重,家族观念强烈,谱牒延续清楚,齿序有条不紊。所谓“山左无二隋”,即指此意。

莱阳隋氏自诞生后,续修族谱就成为其核心文化而传承下来。自清康乾以来,族群人口大量增加,书写和交通、通信条件非常有限,给续修族谱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面对诸多困难,大批有识之士不忘初心,失志不渝,或单独、或结伴,均耗时数年,续修隋氏通谱。更有伟者,莱阳鹿格庄24世隋锡龄,自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起,用三十年时间,走遍全国各地采访隋氏族谱,又用十年时间整理成族谱样稿。锡龄祖逝后,时隋氏族群政界、商界、军界、学界各路精英及各村族长300余人齐聚莱阳,又用数年时间整理校对,补充更正,去讹还真,集资数千银元,于1921年刊印《定海郡侯隋氏通谱》、重印《定海郡侯隋氏族谱》,是为莱阳隋氏族群的官方正版世系族谱

在当代,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富足的隋氏子孙,牢记祖宗恩德,秉持隋氏文化,续修隋氏族谱。至目前,先后建立了一个隋氏族谱网,两个隋氏文化QQ群,上百个隋氏文化微信群,一大批现世族谱面世。上述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莱阳隋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莱阳隋氏虽30多万之众,但世代清晰,昭穆不乱,成为当今我国姓氏文化的一大亮点。

综上,历史遗存的和当今收集的族谱资料,未发现始祖为“炀族之后”和“圣赐隋姓”之说。

改姓论中所采用的主要证据为“两谱一识”,即《文登隋氏族谱》、黑龙江望奎县隋振远家挂谱和全国各地三百多隋姓支族多数口传共识:“由炀姓改隋,始祖姓杨”。

1.阅杨文后,遂多方查找,发现有一谱书对此略有记载。从谱书中简体字的使用情况看,应该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成稿。经与《定海郡侯隋氏族谱》比对,判断应该是辽宁木耳山、土城子两村合编之家传族谱,其迁辽始祖应该是海阳市留格庄镇方里村二十世隋思夏、隋思圣叔兄弟(《定海郡侯隋氏族谱》十二卷本第二卷第51页)。有人称其为《文登隋氏族谱》,但文登宗亲拒不认可该谱书,且方里析出文登逾200年,故本文称其为《隋氏谱书》。(见附件四)

该谱书谬误处颇多。

如:始祖“于大明初年迁居山东栖霞城南安居乐业”,先人“均系在明伐功勋”,“又蒙圣赐隋姓称为官门之后”。莱阳隋氏始祖是于北宋末年迁山东,并非明朝初年,大环境错误。

如:“追考我隋氏原系炀族之后,碑文未注追远不详,自圣赐姓后,一世祖启志”。此说纯属独家臆造。在我们现收集到的上百部莱阳隋氏通谱或支谱中,均无此说。


如:谱书中记载的十世至十三世世系及所有名讳,在《定海郡侯隋氏族谱》中全部查找不到。

《隋氏谱书》十世至十二世

如:该谱所示的范字表,言为海阳县隋氏族长、九十岁的拔贡隋曰潭,于民国元年清明节,在文登县族宗大会上拟就并倡导。但查《文登县志》、《海阳县志》等方志,均无拔贡隋曰潭的信息。在方里,范字“曰”为二十四世,为十八世隋云高后裔使用。但查《定海郡侯隋氏族谱》、《隋氏谱书》,均无隋曰潭的信息。

如:文中隋曰潭言我隋氏子孙分散至“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国内国外,以及东北各省县邑”一语,疑处颇多。如河北省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直隶所改称,民国元年不可能有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名称。

综上,《隋氏谱书》既无作者,又无成谱年代。谱中多处与事实不符;有的则属毫无根据的臆造。作为一部私谱,关起门来自家用无可厚非。但要放到族群里去,并企图以私谱中某些臆造的事件和观点,去影响和纠正正版族谱、混淆视听,误导宗亲,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别有用心、另有所图。

2.黑龙江望奎县隋振远家挂谱:资料提供者隋繥仹小时候在某一位本族大爷家,见到挂谱右下角有一个被画圈的“炀”字(只凭记忆,没有图片),其次是其爷爷口传“杨改隋”。相信隋繥仹不会撒谎,但此说法范围极小,仅限其家族,而其家族从何地迁来没有具体说明,只知是十九世祖隋振远闯关东。但在《定海郡侯隋氏族谱》上查不到十九世“隋振远”。因此,该据不足为证。

3.至于全国各地三百多隋姓支族多数口传共识“由炀姓改隋,始祖姓杨”,更是无稽之谈。作为土生土长在隋氏发源地、发祥地的隋氏子孙和隋氏文化研究爱好者,从未有人听说过此论,何来三百支“共识”?定义为“纯属臆造”毫不为过。

四、隋氏是由隨氏改至

我们认为:隋氏同其他姓氏一样是由异姓剁姓为隋。明万历姓氏学家凌迪知编著的《古今万姓统谱》,首次将隋氏纳入姓氏著作当中。他认为当年北周隨国王杨坚废周立国,以隨为国号。杨因嫌“辶”有不稳之意,遂去“辶”为隋。当时有隨姓百姓遂改隨为隋,隋氏由此得姓。其后直至当代,各姓氏学著作均以此说为首。我族族众亦认同此说法。

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第四卷第61

    至于说隋氏是由隋朝皇帝赐姓或后裔所改,均属误传或猜测,没有可靠的事实依据。对一个家族来讲,被皇帝赐姓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没有必要向子孙隐瞒,载入家谱中是必然的事,但我族谱从未见到过此说。隋朝皇族姓杨而不姓隋,也未见隋朝皇族后裔改为隋姓。

隋氏得姓以后亦人才辈出。如唐初国子监太学助教、《五经正义》编审隋德素,《二石伪事》作者隋刿,是为同姓先祖。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前夕,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胡直孺勤王军南路都统制隋师元,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江苏通州人隋兴祖,是为同时代的隋姓青年才俊。

    至于说隋师元与隋世继是亲兄弟或是同一人,或把隋世继改为隋师继等行为,更是过于牵强且浮躁。虽然两人的经历可能在某些地方类似,但现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他们有血缘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无根据地妄下结论。

    当然,这并不是说《定海郡侯隋氏族谱》完美无缺。相反,随着新的史料的发现,对族谱中人物或事件加以修改完善,是我们的重要责任。但这种修改完善,一定要建立在有根可寻、有据可依、根据充分的基础上,否则就是妄下定论,终究不会被认可。

五、当下工作的重点是续修现世族谱

研究甚至争论始祖隋世继之前姓什么已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是真正隋氏子孙,就要努力研究隋氏文化。当下,与溯源工作相比,抢救性记录各村的族谱则显得最为重要。几年来,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完成了部分村庄的族谱续修。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特别是胶东、东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人记录现世族谱。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大部分村庄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同时,一些曾经耳闻目睹隋氏文化的老人将逐渐西去。一旦居住的村庄没有了,知情的老人没有了,再谈续修族谱已经是不可能了。

因此,记谱工作已到燃眉之急,不能再等待了。我们殷切期望广大隋氏文化爱好者,适当减少一些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个村庄记谱工作中,为完成续修当代的莱阳隋氏通谱奠定基础。

(文中及附件的文字下划线及黑体字为作者所加,意在提示读者注意此内容△)


莱阳隋氏文化研究会


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隋氏族谱网.版权所有 建立于公元2006年8月26日 公元2006年10月20日正式开通